金銀錯工藝的裝飾題材

金銀錯青銅器
我國古代金銀錯的裝飾題材和內容主要有下面幾種:
題材一:銘文。
青銅器上的銘文是在商代出現的,最先是鑄造的,戰國、秦、漢多是刻的或鏨的,但是,無論是鑄的,還是鏨刻的,銘文與銅器的本色沒有區別,粗心的人,有時會對銘文視而不見。但是,從春秋時期錯金銀工藝興起后,人們在銅器上用黃金錯成銘文,這樣,銘文就熠熠生輝,人們一見到青銅器,金光閃動的銘文就會搶先進入視線。尤其是青銅器經過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變成深顏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錯銘文則數千年光輝絲毫不減,這樣,它們就好像夏夜深藍色天空中閃爍的星星,非常美觀!
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錯金銀青銅器,就是一件錯金銘文的奕書罐,是春秋中期的,器高48.4厘米,素面,頸至肩下,有金錯銘文五行共四十字。銘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欒書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長壽,子孫永寶用。架書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卒于公元前573年。目前,我們尚未見到過比此器更早的錯金青銅器。
自公元前6世紀金錯銘文開了個頭,從此之后,競相仿效,風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后期至漢代。
金銀錯本身是一種裝飾工藝,為了追求裝飾美,銘文從此發生了變化,銘文的位置,從器內移于器表,并刻意進行經營。金錯銘文一般使用各種美術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吳越鳥蟲書。
鳥蟲書又名蟲書、鳥篆、鳥籀,是篆書中的花體,往往用蟲鳥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金錯鳥蟲書銘文,在春秋至戰國早期,多用于兵器上,秦漢則見于壺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館藏金銀錯鳥篆紋銅壺和河北省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金錯鳥篆紋銅壺。
有些青銅器金錯銘文,雖然不是鳥蟲書,但也有圖案化、藝術化的傾向。如1957年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金錯鄂君啟節,上有金錯銘文312字,字體似草葉篆,線條勁細飄逸,橫豎筆畫交叉處,常常以圓點裝飾,好似點點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間,非常美觀。
題材二:幾何紋圖案。
金銀錯青銅器多用幾何紋裝飾,其中尤其以兒何云紋最多見。
金銀錯幾何云紋,與以往青銅器的幾何云紋不同,其主要特點是,它既有幾何圖案所固有的嚴謹規則構成的骨法,而又在規則中求變化。如多使用細而勻稱的云紋渦線,而旋轉的細渦線之間,是用較寬的面來聯結,這種紋飾富有節奏感和跳躍性,顯得格外清新和活潑。幾何圖案的創新,是戰國秦漢金銀錯工藝一個突出的藝術成就。
此外,幾何圖案還有菱紋、三角紋、雷紋、勾連紋等幾種,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紋飾。
題材三:動物紋圖案。
青銅器上的動物紋、狩獵紋以及各種動物造型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的描畫等,有不少也為金銀錯。
- 上一篇: 北洋時期銀元圖片鑒賞——曹錕紀念幣
- 下一篇: 傳統古玉器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