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作為藝術品拍賣的一個板塊,近年來上拍的石頭越來越多。那么,古石拍賣在內地于何時起“一路走來”?在此過程中,有哪些奪人眼球的精品?它們的成交幾何?投資收益情況又是怎樣?在此,且讓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古代賞石為主流
賞石拍賣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內地著名拍賣公司如嘉德等,曾經上拍過一些古石,但成交率、成交價均不理想。最有名的一次,還是在海外,2002年9月,紐約佳士得中國古董工藝品專場拍賣中的“泥留齋”賞石收藏專題(均著錄于同時出版的丁文父《中國古代賞石》一書),一共上拍五十余方古代賞石及其他藝術品,總成交額達30多萬美元。其中一方高1.28米的清中期青白石須彌座太湖石立峰,成交價4.5萬美元,創下當時賞石拍賣的最高紀錄。
后來,海外如蘇富比(微博)、佳士得,內地如嘉德、保利、西泠印社等,經常有一些古代賞石上拍,有的拍得過一些高價。其中,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西泠印社均推出過專場拍賣。香港蘇富比最早在2008年春拍會成功推出過“道法自然:翦淞閣重要賞石收藏”專場拍賣,系臺灣著名藏家黃玄龍提供,共上拍27件拍品,其中賞石13件,成交額1432.95萬元,占總成交額的78%,平均每件賞石成交價達110萬元。最高成交價的“元·玉山璞·黑靈璧石”為384.75萬元,成交價超百萬元的有5件。無論是整場還是個別拍品,都創下了中國藝術品自從有賞石拍賣以來的最高成交紀錄。`
緊隨其后,杭州西泠印社拍賣公司2008年秋拍會首推“中國首屆歷代供石專場”,57件拍品成交率84.20%,成交額506萬元。其中“標王”為一方元至明的靈璧石“墨玉通靈”,有舊配青石臺座,成交價為51.52萬元。兩相比較,海內外古石拍賣估值與成交價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反映了當時古石收藏投資“墻內開花墻外香”,海外收藏投資者主導了古石收藏拍賣風向。
之后,雖然歷代供石專場沒有延續,但西泠印社陸續還有一些古石拍賣,特別是庭院賞石,形成一個特色。如西泠印社2014年秋拍會中國歷代庭園藝術·石雕專場上,一方清·漢白玉刻卷草紋石座連太湖石立峰(高288cm),估價60萬-80萬元,最后以494.5萬元成交,這也是迄今古石拍賣最高紀錄。雖然不同于案幾供石,此件太湖石造型奇特,周身孔洞自然,起伏之間獨具魅力,蒼古嶙峋,濃淡有度,渾然天成。
投資收益不確定
賞石作為藝術品拍賣的一個板塊,近年來上拍的石頭越來越多。那么,賞石的投資收益究竟如何?試舉兩例分而析之。
香港蘇富比2014年春拍會“聚——當代文人藝術”推出過一方“清或更早·平底刻銘英石”(27.5cm),供石底部有晚清畫家査世燮刻款“千巖競秀,萬壑云蒸”,原配木座,成交價49.375萬元。同樣這方石頭,在西泠印社2012年春拍會“文房清玩·古玩雜件”專場(清·洪范、査世燮舊藏英石供石)以33.35萬元成交。短短兩年,增值了16萬元,收益率48%,應該是不錯的投資回報了。
如果把時間再拉長一點看。西泠印社2008年秋拍會“文房清玩·首屆歷代供石專場”,推出過一方“清·煙江迭嶂”靈璧石(高57cm,寬40cm,厚18.5cm),成交價11.2萬元。8年以后,還是這家拍賣公司的春拍會“文房清玩·古玩雜件專場”,再度推出此方古石“清·靈璧石煙江疊嶂供石”,結果以13.8萬元成交。8年之中,僅僅漲了2.6萬元,年投資回報率只有3%,剛剛跑贏定存利率和通脹率,算是不太成功的投資案例。
據記者觀察,藝術品投資周期以三至五年為佳,時間越長,其投資價值越發顯現。當然也不排除個別例外,不能一概而論,它與市場的熱點密切相關,也與拍品的價值是否被充分發掘和認同有關,特別是與其他投資市場的冷暖有著此長彼消的關系。賞石作為一個小眾拍賣板塊,概莫如此。而且與主流書畫作品相比,它的不確定性更強。
目前,賞石拍賣還是以古代賞石為主,但由于古代賞石(尤其是有舊配底座的)資源極為有限,無論是石頭本身還是木制底座,容易做舊和養包漿,非法眼很難鑒別。據記者觀察,特別是帶有明清兩代名人題銘和刻款的所謂古石(包括云石屏)可以說是“重災區”,其所謂當事人的真實性大多數都有問題,有的雖是舊作,但與實際年代不符,而更多的則為新作。其出處往往不明,缺乏流傳有序的傳承紀錄。所以,許多拍賣行古代賞石漸漸已經為古典賞石所取代了,也就是說,不再特別注重賞玩之年代早晚,而是注重賞石造型樣式的古典性。
西方賞石出奇葩
中國古代文人賞石崇尚瘦皺漏透丑的抽象審美,這與當代西方推崇抽象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得到了西方藝術界和學術界的認可,稱之為“文人石”(Chinese Scholar“s Rocks),近二三十年來,包括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均有中國“文人石”收藏展示,英美等國都有著名“文人石”收藏家,一些知名拍賣行也推出了“文人石”的拍品。
相比較東方賞石以天然巖石為對象,以藝術審美為主,西方賞石從近代開始崛起,以礦物晶體和化石為主要對象,以科學審美為主,迥別于東方賞石。其實,西方世界也有對于天然巖石的欣賞和收藏,但是沒有成為主流。如十七世紀法國著名王宮(博客,微博)楓丹白露宮附近所出的固結砂巖,就曾經得到過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四(16381715年)的欣賞,命人采掘修復,并置放于凡爾賽宮中的三泉林園。這可能也是西方世界收藏巖石類觀賞石的開端。
楓丹白露宮固結砂巖誕生于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是由石英碎礫自然緊密結合而成的沉積巖,大者超過一米,小者不過一尺,形態各異,線條流暢,以抽象造型取勝,一般都無法命名,不同于“文人石”造型,其結構少見漏透空洞,線條柔和,肌理飽滿,可以媲美現代抽象雕塑,據說曾經給法國現代雕塑家、畫家讓·阿爾普(Jean Arp,1887-1966年)等抽象派藝術家帶來不少靈感,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有收藏。香港蘇富比自2015年以來,至今已連續三年在春拍會Curiosity(奇特)系列文人趣玩專場推出過楓丹白露宮固結砂巖,得到了藏家的認可,悉數成交,目前最高成交價已經過百萬元。這也是海外賞石拍賣的新動向
本站部分內容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